未来5年,科技领域将发生10个实质性改变

未来5年,科技领域将发生10个实质性改变

每一年,当我把观察到的技术和文化趋势综合起来分析时,都会去思考这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未来的5年内,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将发生怎样实质性的改变? 现在,为了把更多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满足更多创始人的需求,我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分享出来。 这样可以吸引同样产生过这些思考的人的关注,又可以结合其他人的看法为创始人提出更丰富的建议。

虽然我所分享的看法部分来源于我自己投资建立的公司,或是我设计产品的过程,但是,毫无疑问,我对未来趋势的看法并不局限于自己的经历,我还综合分析了技术和文化趋势,并推理和演绎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最后才得出结论。 因此,我分享出来的这些是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的看法,而不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趋势和某些赢家已采用的做法。

可能发生的10个改变

未来5年内,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发生实质性改变的10个前瞻性的看法:

  1. 来自推荐的会取代自己喜爱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推荐将取代我们以往的自主选择。
  2. 下一代顶尖人才将拥有多个职业,这将改变企业界传统的职业分布状况。
  3. 3D创作的主流将成为身临其境式体验。
  4. 「股东经济」将重振新兴品牌和本土企业,并成为对抗互联网巨头和全球市场的最具竞争性的力量。
  5. 个性化广告将更受欢迎。
  6. 服务性导向: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一切。
  7. 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将由多人协作完成,员工也会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
  8. 下一代的生活和工作,将有十年时间是迁徙式的,他们也十分喜欢这种方式。
  9. 「反向特许经营模式」和「就业培训」将促进小企业成长,使其恢复活力。
  10. 进入多重身份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融合和表达具有多重内涵的自我。

来具体体会一下这些趋势吧……

来自推荐的会取代自己喜爱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推荐将取代我们以往的自主选择。

选择推荐款还是喜爱款?▲ 选择推荐款还是喜爱款?我们都听说过人们对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替代品是我们的「最爱」。 我想,如果我们进行下反思,那么就会意识到,编制和反复利用一份自己「最爱」的列表实际上是一种自满:它让我们以一种懒惰的方式去生活,只在自己喜欢的模式里打转,而不是冒险扩大自己的体验。

最近,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类似的情况:我并没有把自己发现并喜欢的播放列表强制保存在Spotify上,而是把自己可能会喜欢的歌曲交给了算法去推测。 让我惊喜的是,以我的曲库为基础,新的「增强」(「enhance」)功能完成了我交给它的任务,推测出了我可能喜爱的其他歌曲。 这让现在的我深信不疑:我喜欢的任何一首歌曲都会引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播放列表,而且自己设置的任何一个播放列表总是会不断地变得更加完美。 在我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推荐的歌曲已经开始取代了我最喜爱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取代还会发生在哪些方面呢? 自己最喜欢的旅行经历可能比谷歌搜寻或旅行社的建议更好吗? 过去,自己作为设计师使用过的字体,以及自己在画布上使用的任何字体,为我们在特定项目中将要使用的字体提出建议了吗? (是的,在Adobe工作就会)

无论我们最喜欢的歌曲,最喜欢的餐厅,还是我们最喜欢的酒店,这些偶然的发现变成了自己的最爱,它们消耗了我们的注意力,而我们也因过多关注自己的最爱而牺牲了自己不知道的新体验(根据概率法则),甚至是更好的体验。 我们生命中所喜爱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尝试范围。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越是把自己限制在「喜欢的」东西上面,就越不可能发现更好的体验。 人工智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些。

下一代顶尖人才将拥有多个职业,这将改变企业界传统的职业分布状况

多执行绪发展 ▲ 多执行绪发展 

我们的大脑、兴趣和潜力从来都不是单线绪的,我们也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兴趣或技能上。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把我们固化于这样的职业形态:一次只能做一份工作,一份工作一做就是几年。 整个系统能提供的各领域的职业,从大学招聘、医疗保健到LinkedIn个人资料和年度纳税申报表等,都是「一对一」形式的。

这个系统已经不适合在持续充满手机的叮叮声、数字化和社会活动中长大的一代人了(例如,从成为Roblox的房地产巨头,到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朋友即时聊天,再到线上数学导师,再到在iPad上直播自己的绘画和油画…… 全部这些都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 这一代人已经在二十几年里适应了这样的成长的环境,再让他们去做朝九晚五的工作,并且只做一件事,他们怎么可能会接受! 我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职业生涯之后,开始相信两件事:(1)当自己的许多兴趣和技能在职业上和个人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时,自己会感到无比地高兴;(2)在现代的超网络世界里,我们都能广泛接触到可以激发自己兴趣的东西,很少会有人与此相反。 因此我坚信,职业成就感会逐渐变成自己被充分利用的感受。

进入职场的下一代人才绝大多数将选择我所说的一对多式的职业。 他们想要从多个项目中获得收入和成就感的愿望不仅会增加员工留存率(如果我们的「其他兴趣」在其他地方得到了满足,就不会放弃一份工作),还会提高工作效率(人们没有更多的见面时间…… 每个人都会更加繁忙,工作效率会更高),并帮助许多项目和公司吸引顶级人才。 如果他们获得收入和成就感的愿望不能实现,公司就难以获得这样顶级的人才。 无论我们是设计师、工程师、销售人员还是投资者,一个人的职业将是一个由各个项目组成的集合。 录用通知中的排他性的、传统的、一对一式的职业要求将很会变得十分可笑。

但是,充满「一对多」式职业的世界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问题。 在这样一个分布式的世界里,应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帮助我们客观地设定和衡量工作的绩效? 在这个劳动力的职业模式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怎样保证工作的机密性和网络安全?

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已经出现的具有变革性的产品和技术,它们将支持「一对多」式职业的兴起。 Polywork是LinkedIn的一个进化版,它从细化的角度也就是根据更细细微性的项目和成就等级(而不是工作等级)来建立我们的个人资料。 所以,「推送代码」、「更新iOS应用程序」或「在会议上发言」都是新的「找到新工作」的媒介。 在「一对多」式的职业生涯中,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产品对于「找到新工作」变得更为重要。

除Polywork外,还有一家让我感兴趣的公司是Braintrust,它建立了一个分布式的人才网络,在这个平台上,任何公司都可以雇用到一群自由职业者,让这一群人协调一致地合作,不需要任何中间人,也不收取佣金。 我对未来的希望是,有更多的人能深度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享受自己的工作(Tune-In Jobs),而不是只关注工作时间的多少(Tune-Out Jobs)。 世界是由那些享受工作的人推动前进的。

3D创作的主流将成为身临其境式的体验

3D专攻身临其境式体验 ▲ 3D专攻身临其境式体验 

我曾向自己承诺过,不会再提起关于元宇宙的内容,但是,在这篇文章中确实是不得不提,因为元宇宙的发展不容忽视。 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在一个身临其境式的、与我们实际生活并存的空间中玩游戏、较朋友、和同事一起工作。 在这样的空间里,有我们所见过的最大的电影屏幕,它们的问世将违背物理定律,让我们真正地去探索自己的梦想。 在元宇宙里,我们可以实现各种体验,而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设备可以作为主流产品来支持在学校、工作和家庭中获得这些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设备正在出现,就如同当初使用手机一样,总有一天我们都将使用这样的设备。 然而,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如果所体验的游戏中没有丰富的、吸引人的、3D的、互动的和个性化的内容,那么这种体验将会非常乏味,而且完全没有游戏的效果。 吸引人的内容具有释放新媒体的潜力,身临其境式的游戏内容就是如此。 唯一的问题就是3D内容非常难制作。 从历史经验上看,构建3D对象(针对一种体验来说)需要以用到大量数学知识的、复杂的建模程序为基础,然后需要一整套其他产品来进一步说明和渲染。

我们了解到,在Adobe工作的大多数设计师都想从一个普通的3D对象着手,而不是从零开始构建,而且普通的3D对象可以参数化(容易操作),可以使创造没那么复杂。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品,称为物体3D(Substance 3D),其中有一个产品,操作时我们先戴上VR机器去雕刻一个3D物体(很像黏土),然后在桌面产品中再进一步完善它,使它看起来更真实些。 我们在不停努力,众多其他创业公司也渴望把握这个创建3D产品的机会,再加上我们的手机镜头具有将物体扫描成3D图像的能力,一旦身临其境式体验成为主流,我们都将在3D中创建一切。

别忘了,当社交网络成为主流时,人们就表达了对这种身临其境式体验的渴望和需求,社交平台也开始支持照片的上传了。 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3D创作中。 过去,因为有了手机我们都成了摄影师。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们都将成为3D艺术家。

「股东经济」将重振新兴品牌和本土企业,并成为对抗互联网巨头和全球市场的最具竞争性的力量。

 「股东经济」 ▲ 「股东经济」 

品牌已经变得去中心化,并且越来越多地被大众的认可度、使用度所定义。 下一代以社会为导向的项目和企业也会走向去中心化,也就是由新的区块链驱动的组织结构将所有者和客户转变为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我一直在思考(并写作),新兴品牌和本地企业将如何从这种去中心化的融合中受益,如何证明它是能够对抗互联网巨头的、可以统治全球市场的、最具竞争性的力量。

当前,品牌的兴衰是由大众所表达的满意度决定的,而不是由创意机构和广告投放决定的。 目前,除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其它品牌的好坏和新鲜感取决于大众的最新的满意度和交流评价。 自己的朋友关于一个品牌的说法,甚至是一个陌生人所表达的对一个品牌的真实的满意度或失望度,比超级盃广告更有影响力(超级盃,指美国橄榄球。 在具有美国最高人气的橄榄球比赛中插播的独特的创意性广告,是高水准的优秀广告)。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仍然渴望品牌具有民众认可的声誉,这种声誉是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而且要以信誉为基础。 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关于某一品牌的评价对他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另一个正在发挥作用的、具有颠覆性的力量是分权管理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将企业的客户(和员工)转变为所有者。 许多人所说的「web 3」实际上只是一个区块链驱动的模型,用于管理、控制、赚取和交易下一环节的平台和企业的所有权股份。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同样的技术也会被应用到那些真正由共同体驱动和依赖共同体的小企业中。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最喜欢的线上出版物、电子商务品牌和自己所在城镇的小企业如餐馆、自助洗衣店、冰淇淋店和理发店等,能够无阻碍地将所有权分配给每个股东(也就是说:没有昂贵的「IPO」或需要管理的大规模基础资产),那么小公司这种集体所有制下的利益模式会成为大公司的最大威胁吗? 如果这些企业的每一个股东都被鞭策、被激励去帮助建立、改进、营销和购买这些品牌的商品,是否会成为对抗大公司的竞争优势呢? 「多对多」的企业会超越「一对多」的企业吗?

这种趋势在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我们也许会对自己经常光顾的许多线上业务和市场,以及自己最喜欢的当地餐馆、冰淇淋店和咖啡馆等,都将拥有一部分股权。 试想一下,自己刊物的每个订阅者同时成为刊物的股东和读者,这对「病毒式营销」会有什么影响? 当自己喜欢某个品牌或服务时,我们就可以购买代币,或者通过完成明确定义的、可衡量的任务来赚取代币。 也许我们可以在冰淇淋商店用代币购买冰淇淋?

个性化广告将更受欢迎

个性化广告 ▲ 个性化广告 

我对隐私保护和广告的形式(尤其是对更喜欢透明而不是隐私的下一代来说)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人工智能将使个性化广告的效果变得不可思议。 当前这种普适的广告给人带来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旧的翻盖手机或是在餐馆里随机点的一道食之无味的菜。 消费者都想要被了解,广告必须给他们这种被关注、被爱护的体验。 我们如果收到令人不安的牙齿美白或减肥广告,相信任何人都会选择关闭它。 坦率地说,「广告」会让人自然地联想到那种悬挂式的烦人的条幅和那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弹出的窗口。 但「个性化体验」是一种新式广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大多数人都更喜欢它。

我认为,科技会以摩擦更小、规模更大这种最好的方式让我们回到过去的样子。 大家如果同意我的这一观点,那么也许就会产生一个一致的看法:我们希望当地餐馆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喜好;我们想要符合自己口味的体验;我们希望线上食品市场能隐藏自己过敏的食品;我们希望鞋店记住自己的尺码;我们希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身临其境式体验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但不能以牺牲我们的安全和舒适为代价。 和以往一样(至少在我看来),应用恰当的设计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在不损害信任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通过用户体验(UX,User Experience)、政策和实践建立客户关系,让我们在规模上高度个性化客户未来的体验? 在这个新世界里,当我们希望每个人或只是一小部分人都知道我们的某些信息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面向消费者的新公司呢?

服务性导向: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一切。

以服务为导向 ▲ 以服务为导向 

某些消费类产品和网络正在崛起,它们的目标商业模式是消除现存的麻烦并降低利益冲突,我对这些产品和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认为,我们将看到更多类似产品的崛起。 优化了「支付订单流程(Payment For Order Flow)」(一种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商业模式)的股票交易应用程序Public作为Robinhood的有力竞争者应运而生了。 应用程序「不支付(DoNotPay)」的下载规模十分可观,可帮助消费者反对官僚主义,并透过政府程序这种独特的方式解决他们的不满。

Mos通过帮助学生快速、高效、顺畅地申请助学金和奖学金,改善了教育融资领域的服务。 我们非常熟悉的HighArc公司的目标是把设计权授予给客户,让人们自己,而不是再依赖建筑师,去设计自己的房子,下放了所有的创意控制权。 所有这些服务的目的都是为了让那些原来不具有设计权、控制权、在系统中处于被动参与者地位的人们获得权力。 这些产品不仅能帮到人们,还能让政府和大型企业承担相关责任。

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将由多人协作完成,员工也会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

协作系统将大大提高效率▲ 协作系统将大大提高效率一些公司以协作、透明和更友好的接入接口为核心,从产品、人力资源、财务规划到采购,正在重新规划公司的每一项职能。 这让我感到特别兴奋。 一直以来,公司部门之间相互隔离,这导致跨部门工作需要履行繁杂的程序。 从当前的发展看来,这样的局面继续存在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最近几个月,我看到了一个类似于虚拟游戏的开发运营环境,这是一个财务规划工具,它从本质上取代了各部门之间繁杂的连锁功能,成为任何部门经理都可以使用的工具。 开发运营环境里的每一个区域都允许公司里的任何人以不同的权限等级参与进来,并成为一个利益相关者。 否则,对于某些事情,他们永远不会完全理解。

无论是随着协作性变得更强而性能变得较低的应用程序,还是随着共识驱动变得更强而性能变得较低(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协作)的区块链上的共识驱动协议,我们较少讨论和权衡其多人操作系统的成本。 对这些产品的价值观和权衡将存在着代际转变:人们宁愿在延迟更久的情况下一起工作,也不愿独自更快速地工作。

这些多人操作系统产品的第一阶段的形式将是多人使用的2D体验。 但是,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它们呈现出的第三个维度。 想象一下,我们「浏览」自己的损益表(P&L)和资产负债表,不仅能够看到显而易见的增长率,还能够「跳到」任何特定的客户或费用项目上,并以一种完全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自己在运行业务。 我们在这样身临其境的金融体验中,能够进入到一个中立区域,在那里可以看到来自其他公司的专业人士,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并分享比较结果。 这些体验将会帮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些功能,就像拟态设计帮助早期的iPhone用户掌握其功能一样。 下一代企业技术将是由设计驱动的,其目标是「教会所有人(在同一个池塘)如何去捕鱼」,而不是将企业划分为相互依赖又相互隔离的各个部门(筒仓式的组织结构)。

下一代的生活和工作,将有十年的时间是迁徙式的,他们会喜欢这种方式

迁徙式生活 ▲ 迁徙式生活 

我在大学毕业时,首要任务就是找一间公寓,希望能有几个性格随和的室友。 对于远程工作,当时没有大众化的概念,也没有接纳的标准。 更不存在Airbnb,每一套公寓的租期至少是一年,你必须能够负担得起才能签一个更长租期的合约。 而现在呢,绝大多数初创公司,甚至许多大公司,都支持远程业务或者只做远程业务。 还有各种类型的公寓切换式网络和各种价格范围的Airbnb房源,让我们能够在几周之内一次性选择好租住地点。

所以,我对未来的预测是,越来越多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会选择在世界各地的某套出租或交换的房屋内度过自己生命中的十年,进行远程工作,沉浸在不同的共同体和文化中。 这样的经历将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会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造力、开放的、多样性以及(获得丰富个人和专业成果的)自我探索能力的人。 什么样的产品和网络可以让所有人更容易获得并支付得起呢? 只要产品和公司满足了这一方向的需求,就会取得成功。

当然,这打开了远程工作的潘多拉盒子。 新公司可以为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而建立,但老公司是否可以用一种文化和一套实践来改造自己,以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或者,在愿意顺应和不愿意顺应的公司之间,是否存在着越来越大的鸿沟? 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我们要么追随时代发展的足迹,要么被远远地落在后面。

「反向特许经营模式」和「就业培训」将促进小企业的崛起和恢复活力

 「反向特许经营模式」和「就业培训」 ▲ 「反向特许经营模式」和「就业培训」 

相信读过我去年的预测的人都知道,我长期以来一直对个人和小企业利用大企业优势的模式很感兴趣。 按照这种模式去做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唯一途径,或许还可以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小型企业(关系、服务、当地赞助)和大型企业(更好的用户体验、按比例定价、现代技术和接口等)两者的优势。 总部位于墨西哥的Kolors公司在墨西哥所有的农村和城市地区联系当地的家庭公共汽车车主,为他们的公共汽车安装Kolors预订系统,提供一层新油漆和一些品牌材料,把公共汽车作为行走的广告和代销工具,进行联营。 这就是我所说的反向特许经营模式,即现有的小企业联合起来,在保留一定程度自治权的同时,获得企业集团的利益。

然后再说下就业培训的概念,我相信这将是未来几年内数百万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突破。 「Eduployment」指的是辨识行业、接受教育、找到工作或创办公司的纵向整合。 我最喜欢的例证仍然是Nana,这家公司培训电器维修技能(想想独特品牌的洗碗机等),并帮助学员从一些电器制造商那里获得维修服务的工作。 还有Hoist公司,会快速地把我们训练成一个行家,为我们提供所需的一切,可以在30天内让我们掌握所需技能,从本质上更准确地说,是可以把我们变成一家「特许经营公司」。 我希望看到教育就业培训概念在未来几年发展起来。

进入多重身份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融合和表达具有多重内涵的自我

多重内涵的自我▲ 多重内涵的自我

上一个时代的社群网络还容忍并(充其量)允许使用假名,但下一个时代的社群网络将进行优化,因为每个参与者将拥有多个身份。 事实证明,人们从来就不应该被局限和孤立在一个由自己周围的人决定的单一身份上。 虽然我们总是充满想象和渴望:希望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别人告诉我们应该成为的人。 但是,实现自己的愿望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地理和环境的限制(我们在哪里出生,我们的长相,我们遇到了谁)起到了很大的决定作用。 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韧性和挑战才能突破这些限制。

将现代社会网络的构建和规范、分散化的艺术项目和网络、容易被接受的互联网文化载体等各因素融合起来后,多重身份正变得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我的朋友斯利拉姆‧克里希南(Sriram Krishnan)最近分享了一个故事,他遇到了一个化名的人,并且认识很久了,透过长期交往后开始对这个人产生了由衷的尊重,但令他震惊的是,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完全不被人们关注。 这让我意识到,或许真正的思想菁英只有在没有单一身份的历史定位和偏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 在e这样的网络中,用户可以用自己选择的任何名字和大头贴来代表自己,而在ItsMe中,人们可以选择富有创意的大头贴,仅凭大头贴和名字与感兴趣的人聊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与化名的人互动、交易和交友的意愿大幅增长。 我认为这只会让世界更好玩,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