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代最值得购买的 14700K 搭 MSI Z790 TOMAHAWK MAX WIFI 测试

Intel 最近推出了第14代处理器,一样是以 K 版先行,其余可能要到 CES 展后陆续推出,这一代为 Raptor Lake refresh ,也就是13代的小更新版本,多数相应原型号在时脉上高出一点,架构本质还是相同,不过其中的 Core i7-14700K 比较不一样,相比 Core i7-13700K 要多了4个小核心,从 8P+8E 提升到了 8P+12E,而且在建议售价上都是相同的,不过目前13代相比最初已有降价,所以两者有点价差,无疑是直接选择 14700K。

此次搭配测试的是MSIAG Z790 TOMAHAWK MAX WIFI,在为了迎合新的Intel 14代处理器,各主板厂也都推出新的Z790,在MSI上面则是 MAX版,在型号可以清楚识别,主要是在网络上以及功能支持上的小改版,例如部分板子加入了Wi-Fi 7无线网络。

01.jpg

不过也并非 MSI 每款 MAX 版都有 5GbE 网络与 Wi-Fi 7,这还是得看型号定位,这张有线网络的部分是采用了 Intel 2.5GbE 芯片。 供电相数则同样为 16+1+1 镜像式电源管理 90A。

02.jpg

配件基本上也与前一代差不多,说明书、个性化贴纸标签、驱动软件随身碟、M2 Locker、2条SATA,另外多了一条机壳前置IO连接线,天线的部分也从原本两根改为质感较佳的天线座。

03.jpg

MSI MAG Z790 TOMAHAWK MAX WIFI一样采用黑色为主,黑色PCB搭配大部分黑色的散热片,原本非 MAX版的整个黑灰色调改为部分用了绿色来点缀,不过整体看来仍属低调质感路线。

16.jpg

大致上看了一下,MAX版的配置与前版应该是采用相同的PCB设计,大部分的配置都一样,不过原本7个SATA变成了8个。

05.jpg

承袭以往黑噜噜的供电散热片,看起来应该是与前版一样的造型设计。

06.jpg

表面采用发丝纹处理。

07.jpg
08.jpg

MAG 字样用了黄绿色来点缀更加亮眼。

09.jpg

供电散热片延伸到后IO上方,整块都是散热片,而非只是装饰之用。

10.jpg

在侧边也做了鳍片造型尽可能增加散热面积。

11.jpg
14.jpg

采用 16+1+1 镜像式电源管理 90A,这部分的配置也与前版相同。

12.jpg

在供电组件与散热片接触的部分也采用了 7W/mK 导热垫加强散热。

13.jpg

CPU 为 2pin 供电。

15.jpg

4个DDR5内存插槽,最高可扩充192GB。 时脉的部分应该可以比之前7200+(OC)
还要高,这部分撰稿的时候还未有官方的资料。

17.jpg

主板右上电源旁边有简易的除错灯。

18.jpg

支持1个 USB 3.2 Gen 2 Type-C、1组 USB 3.2 Gen 1。

19.jpg

6个SATA。

20.jpg

晶片组与 M.2 散热片,风格与前版相同,表面有部分斜切凹痕以及发丝纹处理。

21.jpg

扩充卡槽,由右至左PCIe 5.0 x16、PCIe 3.0 x1、PCIe 4.0 x4。

22.jpg

主板下侧边 USB 2.0、风扇与 RGB 接口。

23.jpg

第一根PCIe 5.0 x16有金属护甲,强化支撑性。

24.jpg

音效采Audio Boost 5技术,独立区域设计,搭配ALC 4080音效芯片与日系音效专用电容。

25.jpg

M.2 第一个插槽散热片采用免螺丝按压拆卸的方式,左侧有个按压卡榫推入后上拉即可拆下。

26.jpg

4个M.2都有对应导热垫与散热片。

27.jpg

第一个M.2规格为PCIe 5.0 x4,其余三个为PCIe 4.0 x4。 这部分前版是四个4.0x 4,MAX版则有1个5.0 x4,先前还没那么多PCIe 5.0的SSD,现在是越来越常见。

28.jpg

在M.2对应的扣具上也都用上了免螺丝设计,旋转即可固定。

29.jpg

后方 IO 端口,有 DP、HDMI、CMOS 键、Flash BIOS 键、4个 USB 3.2 Gen 1、4个 USB 3.2 Gen 2、1个 USB 3.2 Gen 2 Type-C、1个 USB 3.2 Gen 2×2 Type-C、2.5G 网络端口、Wi-Fi 7 天线接口、5个音源输出入、1个 S/PDIF 光纤输出。

30.jpg

测试平台
CPU: Intel Core i7-14700K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RAM: GSKILL Trident Z5 RGB DDR5-6800 16GBx2
MB: MSI MAG Z790 TOMAHAWK MAX WIFI
VGA: MSI RTX 4060 Ti GAMING X TRIO
SSD: GIGABYTE AORUS RAID SSD 2TB
PSU: MSI MPG A1000G
OS: Windows 11

31.jpg

CPU-Z
CPU Single:886.1
CPU Multi:14824.4

41.jpg

SuperPI 1M:5.919s
CPUmark99:869

42.jpg

SuperPI 8M:1m0.987s

43.jpg

Memory Benchmark
Read:105.99 GB/s
Write:102.35 GB/s
:100.19 GB/s
Latency:65.3 ns

44.jpg

7-Zip 21.00
压缩:180489 MIPS
解压缩:202161 MIPS
整体评等:191325 MIPS

45.jpg

x264 FHD Benchmark:133.1

46.jpg

POV-Ray:22.97s

47.jpg

CINEBENCH R20
CPU:13416 pts
CPU 单核心:818 pts

48.jpg

CINEBENCH R23
CPU:35074 pts
CPU 单核心:2140 pts

49.jpg

CINEBENCH 2024
CPU:1998 pts
CPU 单核心:128 pts
这项目顺道测了温度
P-Core 待机:31度
P-Core 最高:100度
E-Core 待机:33度
E-Core 最高:89度

50.jpg

一样平台、散热器,温度比较一下 Core i9-13900K,CINEBENCH 2024 的最高温度97度。 至于为何13900K会比较低,主要应该是CPU电压关系,14700K的电压是比较高一点,在主板BIOS没有限制功耗、温度下,大概要到100度也是很轻松。

61.jpg

V-Ray:24076

51.jpg

V-Ray GPU CUDA:1377

52.jpg

V-Ray GPU RTX:1979

53.jpg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6201
Graphics score:16420
Physics score:52718

54.jpg

3DMark Time Spy:14738
Graphics score:13772
CPU score:24465

55.jpg

3DMark CPU Profile
1 thread:1192
2 threads:2360
4 threads:4683
8 threads:8756
16 threads:11552
Max threads:14944

56.jpg

CrossMark
总分:2402
生产力:2098
创造力:2989
反应:1870

57.jpg

Geekbench 5
Single:2204
Multi:24218

58.jpg

与Corei9-13900K相比较,同平台测得数据。

x1.png

小结
Intel Core i7-14700K与13900K的效能在单核心上面差异不大,多核心大概约13%,这两款处理器都是8颗大核心,小核心是 13900K 多了4颗(12 vs 16)。

不过在温度上面,新一代的14700K并没有比较低温,测试时BIOS并没有限制功耗,所以在散热器压得住的情况下是尽情解放的模式,于CINEBENCH 2024测试下,最高大核心仍触及到了100度,不过也只短暂且单Core触及,所以并没有掉速就是。 值得一提的是 13900K 在相同测试下最高温度是97度,反倒还比较低温,这个原因可能是 14700K 的核心预设电压比较高一点的关系,当然这可以自行手动去调较低电压、或功耗限制来避免长时间负载时的高温。

Z790 TOMAHAWK MAX WIFI 版与前版所带来的差异性,有 Wi-Fi 7(原 Wi-Fi 6)、有1个 PCIe 5.0 x4 M.2 插槽(原 PCIe 4.0 x4)、有1个 M.2 散热片快拆设计(原无快拆)、有品项较佳的天线座等(原2根天线)等,以上供各位入手参考。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