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正在分道扬镳! 元宇宙并不是要蚕食这个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虚拟与现实正在分道扬镳! 元宇宙并不是要蚕食这个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博客刚开始那几年,我每年都会写一篇有关「消费技术现状」的年终文章;不过,我上一次写这样的文章已经是 2018 年,因为消费技术基本上已经被垄断,Apple和谷歌主导了设备这一端,而 谷歌 和 Facebook 则把持着服务那一端,这个看起来相当没有新意的领域注定会陷入到政治世界与监管之中(我对企业世界要更乐观些, 不管是在向公有云的持续转变还是 SaaS 公司的机会方面)。

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证明,但这并不是技术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 这种模式以前曾经出现过两次,每一次都为下一个时代播下了种子——播种的通常是在位者——然后上一个时代却停滞不前。 而且,每次遇到情况时,转变的特点都是锁定减少,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下被放给个人用户。

技术1.0:从发明到IBM

晶体管是现代运算的基础,1947年由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萧克利(William Shockley)领导的固态物理小组发明;九年后,为了住得跟帕洛阿尔托生病的母亲更近一点,萧克利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并创办了萧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但一年后,在罗伯特·诺伊斯 (Bob Noyce) 的带领下,他聘请的八名研究人员离开了越来越不稳定的萧克利,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1968 年,在第一批的风险投资家之一阿瑟‧洛克 (Arthur Rock) 的支持下,又创立了Intel公司。

不过,跟纽约相比,西海岸发生的事情只是个小插曲。 在纽约这边,IBM已经给7000系列主机换上了晶体管(700系列还是用真空管);真正的突破是模块化及可扩展的System/360,大多数公司购买的第一台电脑就是System/360,这里面也包括《广告狂人》(Mad Men)虚构的SC&P。

IBM 与月球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IBM 帮助开发并追踪了 NASA 最初的几次探索飞行以及最终的月球任务。 不过,1969年的时候,美国司法部裁定该公司违反了反垄断法;此案将在13年后撤销,但那是在IBM自愿将软件和服务部门跟硬件分开之后,这件事情的结果是创造出第一个软件市场。

技术 2.0:山丘之王

请注意一下那些日期: 1969 年美国司法部起诉 IBM 时,Intel已经成立;两年后, Intel 工程师Frederico Faggin设计出第一款微处理器 Intel 4004,然后IBM 那像一间房那么大的电脑的很多功能就能够浓缩进这块小小的芯片里面了。 十年后,IBM发布了内建Intel 8088微处理器的IBM PC。

IBM PC平台的开放性——至少在康柏(Compaq)可以对IBM的BIOS进行逆向工程的时候所具备的开放性——让PC被商品化;但真正撼动PC价值链的发点是Intel芯片与Windows操作系统。 后者是个双边市场:因为很多企业购买了基于 Windows DOS 的 IBM PC,使得开发者有动力为 DOS 开发软件;而用于 DOS 以及后来的 Windows(向下兼容)的软件越多,企业就越是想采购基于 DOS/Windows 的电脑。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一开始在工作中使用电脑的人希望在家里也能用上类似的功能,这意味着 DOS/Windows 也将主导消费市场。

然后美国司法部又发起了另一项诉讼,这次是针对微软所谓的垄断;该案最终也被驳回(尽管在欧盟以各种形式存在了很多年)。 不过,下一个让垄断者看似的锁定变得无关紧要的典范已经到位:也就是不管内建的作业系统是什么,任何电脑都能连结互联网。 此外,作为对IBM自愿拆分硬件与软件业务的回应(这为技术的下一次演进创造了条件),微软把XMLHttpRequest API引到Internet Explorer上,此举为Ajax Web应用架构以及技术3.0奠定了基础。

技术 3.0:软件蚕食世界

如果说技术 1.0 是关于硬件的,2.0 是关于软件的,那么 3.0 就是关于服务的。 在企业端,这意味着开发公有云以及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有了这两样东西,用户只需要一个浏览器以及一张信用卡;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在 2011 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软件正在蚕食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文章其实讲的是从安装在计算机上的软件到通过互联网链接的软件的这种转变:

每一个行业的企业都需要假设一场软件革命即将到来。 这甚至包括当今软件型行业。 像甲骨文和微软这样的既有软件公司愈发受到 Salesforce.com 以及 Android 等不相干的新软件产品的威胁(尤其是在谷歌主导着主要手机制造商的世界里)。

在某些行业,尤其是那些现实世界成分比重很大的行业,比如石油和天然气,软件革命主要是现有企业的机会。 但在很多的其他行业,新的软件想法会导致新的硅谷式新创企业的兴起,它们会肆无忌惮地侵入现有行业的地盘。 在接下来这 10 年的时间里,既有者与软件驱动的叛乱者之间将会有一场史诗般的战斗。 对此,创造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一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会感到自豪的。

其中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在诞生之前50年里,技术主要是在跟自己竞争:看谁能开发出最好的操作系统、最好的数据库、最好的ERP系统。 所有这些都获得了传统企业的采用,让传统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效率提升。 然而,SaaS 革命见证了技术把目光投向那些传统业务所服务的市场,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全新手段,这些手段一开始就把软件的可塑性和可扩展性作为核心原则,而不仅仅是更高效地做同样的事情的工具。

另一方面,消费者领域可以说比企业领域晚了十年。 比方说,电子商务这个故事的主角基本上就是Amazon,而社群媒体差不多就等于 Facebook。 两者都是将模拟的概念数字化:Amazon是其实就是西尔斯‧罗巴克( Sears and Roebuck)的邮购目录,只是产品更多和配送更快;Facebook 的名字其实就是以实物命名的,Harvard House的通信录的昵称就叫face book。

Facebook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以及为什么这款产品即使在今天仍保持着黏着度——首先是因为它是你线下的关系(不管是家人、同学、朋友还是同事关系)在线上的链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成功的 Facebook 插件(如 Marketplace 与 Groups)本身往往植根于真实世界。 这些关系代表了一种网络效应——你在 Facebook 上认识的人越多,它对你的价值就越大——于是管理单位再次来敲门,只不过这次来敲门的是FTC 而不是美国司法部。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案子的力度(如果有的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弱,至少就传统的反垄断来看是这样:虽然IBM的市场力量是基于自上而下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完全排斥了竞争对手的整合;但微软的市场力量则是一个双边网络——一边对开发者开放,另一头对用户开放的双边网络。 而Facebook 拥有的只是用户以及用户之间的关系;这是阻止任何人使用其他服务的唯一原因。

当然了,用户确实有这个打算。

虚拟与现实正在分道扬镳! 元宇宙并不是要蚕食这个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社群网络 2.0

回想起来,去年12月我写的《社群网络2.0》是这篇文章的重要前奏。

这不是我唯一的网络社群:虽然在Stratechery的写作是个人事务,但要开发类似Daily Update Podcast之类的新功能,或者光是处理不断会有的行政事务,就需要一支遍布全球的团队了。 我们会在Slack上联系。 另外一群技术爱好者朋友又组了另一个Slack频道,还有三分之一,主要是来自硅谷,大家会在WhatsApp上碰头。 此外,我在威斯康辛州以及亚洲也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美国的家人朋友用iMessage,亚洲的家人用LINE,朋友用WhatsApp)。 最后结果令我感到自豪:

虚拟与现实正在分道扬镳! 元宇宙并不是要蚕食这个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种自豪来自于七年前我宣布要搬回亚洲时收到的一条忠告:我的一位导师担心,如果我生活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大洋彼岸的话,如何才能找到每个人都需要的支持和友谊;他告诉我,虽然这不是理想的选择,但也许我可以把不同地方的友谊凑在一起,这样也还算凑合。 实际上,我不仅设法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我坚信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并且出于对技术的前景感到乐观的理由也非常需要这样做。

那篇文章的观点是,Facebook 和 推特 是社交网络 1.0的代表,这样的社交网络对你的预期是完整的自我放在网络上;可是,这种期望就像一家用电脑来跑模拟业务模型的传统公司:效率也许会更高,但根本不是技术的最佳用法。 软件的全部魅力在于它具备可塑性与可扩展性,这些质量扩展到用户身上,就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所加入的特定网络社群创建完全不同的角色和体验。

顺便提一下, 就像之前的 IBM 与微软一样,Facebook也为这种演进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它对 WhatsApp 的收购以及持续支持:从 推特 到 Facebook 群组再到 iMessage,虽然各种平台都有群组,但在这些临时搭建的私人群组中, WhatsApp 似乎占据了比较多的比重,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但在美国的占有率也越来越高。 WhatsApp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关键辨识字不是你的账户,而是你的电话号码;这样一来,任何形式的技术锁定都已完全消失。

技术 4.0:元宇宙

2021年最大的话题之一是元宇宙(Metaverse),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Facebook朝着Meta的变身(尽管微软才是第一个涉足元宇宙的)。 不过,要想准确定义什么是元宇宙却很棘手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不过,我想,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明确定义,先从 Meta 首席执行长马克·祖克伯以下的评论开始:

我认为现实世界这个词很有趣。 我认为其实我们有一个真实世界以及一个数字世界,这两个世界正日益叠合在一起,但我认为现实世界将愈发是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叠合与融合,而现实世界不仅仅是真实世界。 我认为,这样一种思维框架考虑到了未来的走势,是很有趣的一个。

对于扎克伯格的观点,我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一方面,我认为他说现实世界仅适用于真实世界这个看法是错误的的看法绝对是正确的。 回想一下我前面介绍过的那些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多的意义的社群:那些社群几乎是完全网络上的,但对我来说归属感却是非常的真实。 或者想想你正在看住的这篇文章:它不过是互联网上可无限复制的字位,但却是我的职业。

但我不同意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正在日益 「叠合并融合在一起」的观点;事实上,我认为情况恰恰相反: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正日益分化。 还是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我的真实现况是由我与家人在那座岛的生活所决定的;不过,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网络上,主要是透过跟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同事以及客户的互动来定义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在这方面的感觉比较独特,但 COVID 导致在我而言长期存在的现实成为了更多人的常态。 他们的真实世界由他们的家庭和家乡定义,这一块不再需要靠近他们工作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工作已经完全网络化;从朋友到娱乐的一切也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

所以我的定义是:元宇宙是一系列完全网络上的体验,因此是由它们的可塑性以及可扩展性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元宇宙已经存在。 当然,今天元宇宙的体验主要以文本和 2D 为主,但视频已经变成了一种主要媒体,首先是以娱乐的形式,但现在变成重要的工作工具。 在我看来,这不可避免会走向虚拟现实:如果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已经被数字化的话,为什么你不想要最沉浸式的体验呢?

加密货币的作用

这也解释了加密货币为什么有趣。 Stephen Diehl 在一篇题为《 Web 3 就是胡说八道》( Web 3 is )的文章措辞很严厉:

Web 3的核心是一场乏味的营销活动,试图把公众对加密资产的负面联想重新粉饰为颠覆传统科技公司霸权的虚假陈述。 在寻求卖出更多的代币,并继续逃避证券监管的过程中,这是一种障眼法。 我们在加密货币以及 Web 3 圈子对自身的讨论中也能看到这一点。 Web 3不是要解决真正的消费者问题。 Web 3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事后把自己的存在合理化。

这番话的第一部分并不是完全不公平的;Web 3的骗局和庞氏骗局确实无处不在,而且很显然我们正处在不断膨胀的泡沫之中。 一整套的合法用例其实也不过是监管套利。 加密货币的倡导者把当前货币体系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贪婪和腐败,这个结论下得太快了,他们不承认复杂系统的出现是有充分理由的。 而且,按照同样的思路,Web 3 布道者往往听起来就像是霸道的管理单位,把最大的科技公司取得的主导地位归咎为非法的锁定,却没有承认聚合者获胜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用户体验(而且这正是目前的加密货币应用非常欠缺的东西)。

不过,这第二部分对我来说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尽管它重申了对加密货币最常见的批评:「这些数字内容对现实世界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当然,现实世界就是真实世界,我知道他们要批判的东西;我非常怀疑加密货币会不会会取代法定货币,或者不然的话在现实世界里面会以其他的方式发挥作用,或者 DAO 会不会会取代有限责任公司或现实世界的企业。

但要记住的是,我把元宇宙定义成一组完全线上的体验。 在元宇宙里,真实世界的限制没有任何意义。 比方说,在现实世界我不能同时跟多个人进行对话,但我每天都这样做——我的桌面上甚至有个显示器是专门用来放聊天软件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代表我整个自我的账户(就像 Facebook 所提供的那样)是一件十分令人讨厌的事情;但现在,每一项服务我都设定了多个账号,但就像我所指出的那样,里面有些账号已经的基础已经是我唯一的电话号码了。 如果每个账号都是基于我独有的数字识别码符,而且无人可以拥有它的话,那该多好,现在你应该了解加密货币钱包的情况了。

这又引出了 Diehl 在那篇文章里面犯了另一个错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错误跟很多的加密货币绝对主义者犯的类似错误遥相呼应:元宇宙,或者任何与此相关的 Web 应用没理由会构建在区块链的基础上。 如果集中式的数据库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以及性能的话,为什么要用全世界最慢的数据库? WhatsApp 或 Signal 并不是建立在普通老式电话服务的基础之上,它们只是利用了电话号码的唯一性,所以适合作为辨识字符这一点。 这就是区块链将填补的那种角色:在必要时提供独特性与可携性,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你的生活完全网络化,而且你想同时过多少种生活就可以过多少种生活,不会被锁定在任何地方。  

大分岔

我在上面已经指出,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正在分道扬镳,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技术领域。 昨天,伊隆·马斯克被《时代》杂志评为2021年度人物,虽然他以发布狗狗币的相关推文以及对比特币断断续续的支持而闻名,但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电动汽车,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却是非常的物理硬派的。 事实上,你可以说特斯拉与 SpaceX 根本就不是科技公司,而是科技优先型公司开始重塑行业的又一个例子,重塑那些只把电脑当作工具,而不是基础的行业。

相比之下,元宇宙并不是要蚕食这个世界;元宇宙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娱乐到社群到金钱乃至于身份都是全新的。 如果说伊隆·马斯克想要登月的话,那马克·扎克伯格就是想在互联网空间里面创造全新的月球。 在这样一个地方里,有限责任公司将变得毫无意义,监管是事后才会有的想法,就算有,也很容易规避。 这是一个不需要传统的金钱或艺术的地方;原生解决方案显然更胜一筹。 换句话说,现实世界的任何东西在数字世界里面都会变得毫无价值——这种批判是双向的。

到最后,元宇宙与真实世界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将是你:现在你是在元宇宙里面,你在阅读这篇文章;也许你还会到 推特 上面逗留片刻,或者开始远程工作。 然后你会从电脑前站起来,或者摘下耳机,去跟孩子们一起好好吃一顿饭,然后突然意识到,虚拟与现实分道扬镳的未来会跟那个你融为一体的过去有着根本的不同。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